会泽县:高原特色农业领跑西南 三产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4年,会泽县以163.8亿元的农业总产值再次刷新纪录,三年蝉联云南省县级农业产值榜首。这座地处乌蒙山腹地的农业大县,正以“西南地区高原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为目标,通过“前端技术赋能、中端生产提效、后端市场突围”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书写着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立体布局:四大产业带激活地理潜能
依托独特的立体气候特征,会泽县创新打造“低热河谷区、中温坝槽区、温凉山区、高寒山区”四大特色产业带,形成海拔差达2000米的立体农业矩阵。
在低热河谷区,“一江三带”格局托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盐水石榴”基地和亚洲最大鲟鱼加工中心;中温坝槽区连片发展乐业辣椒等特色经作;温凉山区构建起温氏生猪家庭农场集群;高寒山区则崛起全国最大夏季草莓基地。这种“海拔分层、产业分区”的发展模式,让全县92%的可利用土地纳入特色农业版图。
全链突破: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聚焦“育繁养加”全产业链闭环,会泽县建成7大种源基地、214个标准化养殖场和154条智能化生产线。西南最大马铃薯种源中心年供应种薯10万吨,带动82万亩种植基地实现全产业链产值26.87亿元;投资2.2亿元的肉牛产业枢纽实现年交易20万头、屠宰5万头的产能;亚洲最大鲟鱼子酱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球12%,配套建成的云南最大虹鳟鱼养殖中心主导着全国30%的苗种供应。
在加工转化环节,5.42亿元专项资金撬动74家加工企业发展,万吨级草莓加工交易中心、智能化饲料厂等项目的落地,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8%。“薯麦轮作”等创新模式破解15万亩冬闲田利用难题,带动马铃薯和燕麦亩均增收超1200元。
品牌突围:云端营销重塑市场格局
“会泽大洋芋”抖音话题播放量破亿,“盐水石榴”拼多多单品年销超百万件——这些数字背后,是全县布局的16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和264家网店构建的“产地直连消费端”体系。
通过“云品进京入沪走粤”专项行动,会泽特色农产品已进驻长三角、珠三角36个高端市场,地标产品溢价率平均达45%。
品牌建设方面,全县构建起“地标+绿色+有机”认证体系,累计获得绿色食品认证75个、有机农产品17个,建成101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乐业辣椒、夏季草莓、火红黑山羊三大产业IP年产值均突破亿元,形成西南最大的“三品一标”认证集群。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孕育发展新质
在国家级乐业辣椒研发中心,57个新品种正在进行适应性测试;草莓种苗实验室里,脱毒组培技术使苗种成活率提升至98%。全县创新推行“财政撬动+科技驱动”模式,14.73亿元资金实施的257个现代化项目中,74.4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物联化管控,智慧联农管理平台精准对接6.89万户脱贫群众。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效显著,2024年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2623个新型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联结机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在驾车乡、乐业镇,“租金+薪金+现金”的三金模式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娜姑镇、待补镇“大市场+小微商”体系孵化出136个乡村带货达人。
共同富裕:山区县的特色发展路径
会泽县创新构建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正催生多元协同的发展范式。待补镇通过温氏集团带动建设生猪家庭农场集群,户均年出栏生猪800头;大桥乡依托基层组织建成万头肉牛养殖基地;23个肉牛示范村带动全县形成存栏63万头的产业集群,相关产业链提供就业岗位2.3万个。
在数字赋能方面,电商直播产业园年培训新农人1200人次,培育出37个百万粉丝级乡村主播。“主体联农、产业富农、数字强农”的闭环发展,使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6%,走出了一条西南山区县共同富裕的特色路径。
站在新的起点,会泽县正以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监管示范县、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双示范”建设为契机,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
随着投资3.6亿元的冷链物流中心即将投用、投资5亿元的现代农业科创园启动建设,这个乌蒙山区的农业强县,正在续写着高原特色农业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