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夏日的阳光洒满沿河自治县的广袤田野,一幅生机勃勃的农业生产画卷正徐徐展开。田间地头,机器轰鸣,农民们抢抓农时,用汗水与智慧耕耘希望,演绎着新时代农业发展的精彩篇章。
机械化播种,奏响夏日农耕“奋进曲”
“突突突……”三台大型精量播种机在沿河高粱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打破了田间的宁静。高粱种子被精准播撒进土壤,开沟、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气呵成。种植户们站在田埂边,看着眼前高效作业的场景,脸上洋溢着笑容。
曾几何时,沿河的农业耕种主要依赖人工,效率低、成本高,农民们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却难以获得理想的收益。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农业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机械化耕种成为必然趋势。
如今,沿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果显著。沿河农望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贵军介绍:“用精量播种机播种,一天可播20多亩,效率比人工耕种快十多倍,省时又省力,同时,机械化翻耕土壤更深、更松、更有利于高粱生长。”机械化作业不仅提高了耕种效率,还保证了播种质量,为高粱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今年,沿河自治县在后坪、洪渡、塘坝等乡镇街道规划了3万亩“红缨子”高粱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其中,500亩高粱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沿河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机应用推广站工作人员冉飞表示:“全程机械化播种包括开沟起垄、施肥、播种一次性完成,采用机械化种植的高粱密度非常均匀,既可以控制播种的行距,也能精准控制化肥、种子的施用量,不仅能提高效率、产量,还能增强抗倒伏能力,这样有利于高粱生长,并能有效提高高粱的产量。”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沿河与贵州修文县粮食储备管理有限公司等签订了订单合同,高粱收成后将根据保底价和市场价就高出售,保障了农民的收益。
在板场镇,农业机械化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30台装配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新主角”。沿河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冉茂益介绍:“通过对农机驾驶员培训后,安装北斗系统的农机每翻犁或播种一块田土,不用进行人工实地测量了,只要这样的农机下地进土,翻犁或播种数据就立马在手机上显示了,省时省力,还能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精准采集作业数据,提升农业生产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同时,板场镇今年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100多亩,农机的智能化作业为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板场镇沿中园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霞就从中受益,去年她按照3 + 2模式种植玉米获得收入,今年主动扩大种植规模,从去年的50多亩扩大到80多亩,带动了更多群众就近就业。
农技培训,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日,在该县塘坝镇元布村冰糖橙种植基地,一场生动的农技培训正在进行。“万物生长靠太阳,上空下不空、外空内不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沿河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果农详细讲解施肥管理、修枝剪梢、病虫害防治等冰糖橙管理技术。讲解结束后,专家还现场示范剪枝,手把手指导果农掌握关键技术。
过去,沿河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大多依靠传统经验,缺乏科学技术指导,导致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随着农业市场的日益开放,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改变这一局面,沿河积极开展农技培训,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沿河采取分类、分批次集中培训与“点单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技人员“跟单”到田间地头、果蔬生产地等,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在塘坝镇,通过“党建引领 + 村集体 + 农户”模式,种植冰糖橙2000余亩,直接带动群众就业务工达5000余人(次)。农技培训不仅提高了果农的种植技术,还促进了冰糖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板场镇积极邀请专业老师开展培训,促进产业发展。今年3月,光明职业培训学校种植业老师王正坤到镇里银杏种植田间地头,向53名村民开展为期3天的银杏树苗培育、栽种等技术培训。学员熊秀钗表示:“通过培训学到了银杏种植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对种植的土壤、湿度、气候等知识,老师讲得非常细致,掌握了技术就能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到家人,这是很好的。”此外,板场镇还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黄霞通过培训掌握了技术,扩大种植规模,计划发展绿色循环种养业。
在甘溪镇,红薯种植产业在农技培训的助力下蓬勃发展。今年,甘溪镇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发展双高红薯950亩,并与思南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保底销售协议。为确保品质和产量,镇里成立了红薯工作专班和技术指导小组,在红薯育苗、起垄、覆膜和移栽过程中,进行全程技术培训和指导。
种植户冯胜涛说:“我们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既能保墒又保温,又能抑制杂草,红薯成活率和品质会提高。今年除了订单销售,我还计划自产自销,加工成红薯粉。”目前,他已订购了相关加工设备,准备进一步拓展红薯产业链。
近年来,沿河着眼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公司 + 基地 + 农户”和订单种植模式,加强红薯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红薯基地。去年,在甘溪、夹石等11个乡镇(街道)发展“双高”红薯示范基地1.05万亩,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机械化耕种、采收等节本增效技术,确保了红薯高产增收。
多元产业: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初夏,气温渐升,润雨如丝。在沿河自治县甘溪镇四堡村的红薯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红薯苗移栽工作。他们分工协作,有的起垄覆膜,有的搬运秧苗,有的弯腰插苗,动作娴熟地将一株株嫩绿的红薯苗栽入土中,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为今年红薯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堡村计划种植红薯120余亩,主要品种为“商薯19号”,也称双高红薯,高淀粉高产量,这类红薯出粉率是20%-25%,最高产量可达8000斤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村里的种植户为了带动村民致富,今年还计划引进加工设备,学习生产技术,合理利用红薯的价值,加工制作成产品。种植户冯胜涛表示:“我们采用地膜覆盖技术,既能保墒又保温,又能抑制杂草,红薯成活率和品质会提高。今年除了订单销售,我还计划自产自销,加工成红薯粉。目前定了大型铧土机1台,小型铧土机3台,还有红薯加工机器2台。”
近年来,甘溪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红薯规模化种植,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目前,甘溪镇除了四堡村,还有芭蕉村、江边村、毛田村等地正在进行红薯移栽工作。村民们对种植红薯充满信心,也期待金秋时节迎来“甜蜜”丰收。2025年甘溪镇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双高红薯950亩,并与思南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保底销售协议。为确保品质和产量,甘溪镇成立了红薯工作专班并成立了技术指导小组,在红薯育苗、起垄、覆膜和移栽过程中,进行了全程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沿河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水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发展红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该县着眼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模式,加强红薯种植技术培训与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红薯基地,将小红薯发展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去年,沿河在甘溪、夹石等11个乡镇(街道)发展“双高”红薯示范基地1.05万亩,因地制宜示范推广机械化耕种、采收等节本增效技术,确保了红薯高产增收。
在这个夏天,沿河的农业生产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除了高粱、红薯等产业,烤烟、茶叶、果蔬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在2.9万余亩烤烟田间地头,烟农们穿梭在烟垄间,忙着对烤烟进行去顶、抹芽、除草以及防病虫害等管护;在新景镇的茶园里,茶农们采摘着夏秋茶,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叶”,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金叶”,带动了茶企茶农再增收;在沙子街道的空心李种植基地,山地轨道运输机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沿河的农业产业结构,也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新画卷。
沿河自治县在夏季农业生产中,通过机械化种植、农技培训、产业多元化发展等举措,不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沿河将继续坚持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让这片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