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青源家庭农场里,麦田闪耀着金色光芒,5台联合收割机穿梭其中,所到之处麦浪起伏。农机手熟练操控设备,沉甸甸的麦穗卷入脱粒箱后,瞬间化作金灿灿的麦粒倾泻而出。
2024年,谢家集区在开展保障粮食安全调研中不断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实现粮食增产?经过反复研讨形成共识——提升单产是破题关键。在多方考察后,从河南信阳成功引进小麦669号、670号、多穗28号以及高麦96号四个优质品种,引导种粮大户试种。
李友青成为谢家集区首个尝试种植“优质小麦”的“先锋”,选用50亩土地带头试种高麦96号。“今年遭遇大旱,传统小麦受灾严重,但科技麦凭借抗旱基因和苇秆般粗壮的秸秆,成功抵御了旱情。”他拿着高麦96号的麦秆介绍,从种植到收获,通过无人机实施“一喷三防”技术,病虫害发生率被控制在3%以下,抗倒伏能力提升70%。
“小麦669号,一亩32万穗,每穗85粒,千粒重48克……”谢家集区农技站工作人员邱阳走进麦田,一边测产,一边记录数据。记者摘下一穗足有20厘米长的麦穗,入手沉甸甸。邱阳感慨:“普通小麦一穗40粒左右,这个品种的穗粒数是传统品种的两倍!”
最终测产结果显示,小麦669号、小麦670号两个品种小麦亩产突破700公斤,多穗28号亩产达到750公斤,较常规品种每亩增产200公斤,一举刷新当地传统小麦亩产纪录。
“以前总说亩产500公斤是极限,现在‘科技麦’直接打破天花板!”谢家集区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陈广春将传统麦穗与优质小麦麦穗摊在掌心对比:“每亩播种量只要20斤到30斤,不到常规用量一半,产量却能翻番!”
为了让“科技麦”在本地“落地生根”,谢家集区下足了功夫。一方面,组织种粮大户前往河南信阳科技小麦育种实验中心参观学习。在那里,大家走进现代化的实验室,观摩先进的育种技术;深入田间地头,学习科学种植模式。另一方面,邀请农业专家“上门授课”,从播种密度的精准把控、施肥配比的科学调整,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田间的精细化管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种植技巧。
“过去种地靠经验,现在用数据‘指挥’。”谢家集区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人范学伟滑动手机里的监测平台介绍,“引入数字化系统,从农资成本到人工费用都能实时记录,精准算出预期收益。现在种得怎么样、能赚多少,打开手机一目了然!”
望着新落成的政府配建的2000多平方米“铁粮仓”,李友青信心十足:“未来,准备与农户开展合作种植,与面粉厂签订收购合同,打造全产业链,让大伙儿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今年秋天,我要把30亩地全种上多穗28号!”测产结束,村民钱久安迫不及待地预订了种子,满脸喜色地盘算,“播种量减半,产量翻倍,这买卖太划算了!”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