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是死的,人是活的,总有办法让它重焕生机”
5月16日,阳新县龙港镇星潭村村干部专程赶往县农业农村局,送上一面锦旗:“修渠筑塘治撂荒,守正创新惠民生”。这面锦旗,承载着村民们满满的感激,更诉说着一块撂荒田从“伤心地”到“金土地”的重生故事。
这是一块水田,只有30余亩,位于星潭村4组、5组之间的山坳里。曾经,这里稻浪翻滚、鱼米飘香的盛景,是村民们心中美好的记忆。然而,特殊的两山夹峙地形,如同一个无形的漏斗,让珍贵的水源逐年流失。到2000年前后,这片沃土水源枯竭、田埂干裂,杂草疯长,沦为无水可引、无人可耕的“伤心地”。每当村民路过,望着这片荒芜,只能摇头叹息。
2024年,转机出现。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将星潭村荒地复垦列为小农水“以奖代补”项目。农田建设管理股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实地,开展地形地貌勘察、土壤检测等工作。
“地是死的,人是活的,总有办法让它重焕生机。”在整治现场,技术人员拿着铁锹,敲开板结的硬土块,为这片荒地量身定制了一套“三管齐下”的整治方案,涵盖沟渠改造、土地平整和产业规划。
很快,一条百余米长的灌溉沟渠挖好,两侧用水泥板精心护砌,确保每一滴水都能输送到田间地头。面对土地高低落差大的难题,技术人员借助无人机测绘数据,指导施工队运用分层平整技术,将田削高填低,并把原本细碎零散的地块,重塑成适宜机械化耕作的连片良田。工程项目负责人郭帮权回忆:“平整土地时,光测量数据就记了一大本。”
“改造以前,无人问津。现在好了,大家抢着种。”星潭村村委会副主任阮海水站在田埂上感慨万千。田间,新种下的玉米苗舒展身姿,紫苏散发着阵阵清香,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星潭村的“复活地”,只是阳新县“治荒复耕”工作中的一笔。
在三溪镇柏树村,“小短陡弯碎”的土地变成400亩的规整农田,每亩租金从80元涨到280元;在三溪镇八斗村,旱季能插进拳头的田块已被浸润,300米长的U型渠像条银龙,将清水送进田里;在荆头山管理区,上万亩冬闲田上演着“稻-油”“稻-麦”轮作的丰收接力……
据悉,从去年8月起,阳新县农业农村局针对地形复杂、机械化操作费力、修建成本较高的撂荒地,督查指导撂荒地复耕复种。目前,全县完成565个图斑、2536亩撂荒地复耕复种,新改建高标准农田3.54万亩,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湖北日报讯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张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