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近1700斤“大眼萌仔”顺利投放
正值大闸蟹大眼幼体放养的关键时期近日,一辆满载着透明淡黄色“小不点”的货车顺利抵达度假区(阳澄湖镇)车厢里正是今年首批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的大眼幼体
近1700斤蚂蚁般大的“大眼萌仔”在养殖户们的期待中顺利“落户”阳澄湖畔的标准化池塘开启了它们从幼体到成蟹的奇幻旅程。
别看这些小家伙现在只有芝麻大小,它们的成长之路可是一场跨越两年的“马拉松”。大闸蟹作为洄游生物,需经历两次洄游和多次脱壳。每年5月,“阳澄湖1号”受精卵在海水中发育成为幼体后,便乘着货车从南通海域“搬家”到苏州的淡水池塘。
2017年,相城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始研发大闸蟹新品种,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为基础群体,经过多年的群体选育,“阳澄湖1号”已具备生长快、抗病强、性状稳定等特点。去年10月正式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国考”,拿到了苏州市首张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GS-01-011-2024)。
“以前养蟹是看天吃饭,现在咱靠科技吃饭!”培育基地负责人周明良笑着介绍,为了更好地进行大闸蟹养殖,培育基地会通过精心呵护,为大眼幼体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蟹农每天晚上根据蟹苗分布密度进行精准饲喂,也会每天观察监测,及时根据水质变化动态调整养殖方案。”
同时,培育基地也会通过高标准池塘改造和实施养殖尾水治理工程进行科学养殖,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养殖尾水通过净化处理后,可有效提升水体利用率,降低发病率,减少药品的使用,做到降本增效,也使养殖的蟹苗更加绿色生态。
从此刻到明年秋天,这些“大眼萌仔”要经历数次脱壳的“变形记”。现在5月份的这些“小透明”,到明年春节将长成硬币大小的扣蟹,随后便投放至阳澄湖继续“修炼”。今年,“阳澄湖1号”基地共产出扣蟹20余万斤,推广面积超8000亩,除了江苏地区,还推广至山东、安徽、浙江、宁夏等地。
待到秋风起,它们才会披上青背白肚的“战甲”,膏满黄肥地爬上餐桌。而最优质的母蟹又将会在次年的1、2月,开启新一轮生命轮回。今年,相城区蟹苗养殖面积约2000亩,后续还有5000余斤“萌仔”将陆续抵达。
蟹不仅要养得好,还要养得安全。今年,相城区不断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不断强化投入品管理,加强水产养殖用药的指导,着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和疫病防控。此外,相城区还积极推进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编工作,并计划进一步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健全养殖池塘尾水处理体系,不断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